白堊紀的森林裡,一隻長得像是小老鼠的始祖獸正抬著頭在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什麼好吃的——像是蜻蜓、蟑螂這類昆蟲。倏然間,一抹黑色的身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從樹梢俯衝而下,一口咬住牠,連發生了什麼事都還不知道,便被囫圇吞下肚。原來是小盜龍,一種生活在早白堊世的近鳥恐龍。

“小盜龍的腿上也長出羽毛,像飛鼠一樣在森林中滑翔”

自恐龍第一次被理查歐文爵士定名的一百多年來,科學家與大眾逐漸接受鳥類由恐龍的一支——獸腳下目的手盜龍類(其中也包含迅猛龍)——演化而來,近年來也發現許多帶有羽翼痕跡的恐龍化石,從始祖鳥到黎明鳥,我們看見了地上奔跑的恐龍逐漸演化成振翅高飛的鳥類的過程。然而手盜龍的其中一支:小盜龍類卻嘗試了另一條飛翔的方式,便是以兩對,整整四隻翅膀來達到更高的空氣動力利用。這裡的四隻翅膀可不是像西方噴火龍那樣額外從肩部再長出一對巨大的雙翼,而是讓雙腳也長出飛羽,如同飛鼠般以全身的面積在森林中滑翔。

“現代鳥類只有一對翅膀,所以兩對翅膀可能在演化上不是好主意”

近鳥龍類的肩帶並不像現代鳥類那樣有大型的胸骨讓肌肉附著,代表他們振翅的能力有限,或者根本只能無動力滑翔,因此他們的尾部亦長有羽毛來增加自身的升力,更誇張一點的,便是小盜龍這樣在後腿上也長出羽毛輔助飛行。第二對翅膀不僅是動力的來源,還充當方向舵,以在結構複雜的森林中精準攫取獵物。不過,從現在鳥類只有一對,而非兩對翅膀,就能知道小盜龍的獨特構造並不能讓他們延續下去,演化可不是紅點設計大獎,縱使你再有創意,無法於天擇下存活便是死路一條。

小盜龍羽毛的顏色會是黑中帶藍

有趣的是,科學家們分析了化石中殘留的黑色素體(melanosome)結構,得知小盜龍體表羽毛的色彩。鳥類的羽毛之所以能夠多彩繽紛,歸功於羽毛中黑色素體的形狀與排列,使得光線有不同的曲折程度,進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在與現代鳥類比對之後,發現其原本的顏色應該是類似烏鴉的黑中帶藍,隱隱閃耀著光澤。

恐龍小檔案

學名:小盜龍 Microraptor

生存年代:早白堊世

化石地點:中國遼寧省北票四合屯

體長:約45公分至1公尺

 

參考資料:

Dyke, G., de Kat, R., Palmer, C. et al.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feathered dinosaur Microraptor and the evolution of feathered flight. Nat Commun 4, 2489 (2013).

Li, Gao, Meng, Clarke, Shawkey, D’Alba, Pei, Ellison, Norell & Vinther. 2012. Reconstruction of Microraptor and the Evolution of Iridescent Plumage. Science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21378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邱兆暘  作者:邱兆暘

生科系肄業跑來讀外文系,主要研究神話學,號稱斜槓青年但只是本科的書讀不好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完了SEC的文章,想要更深入了解恐龍嗎?

>>>來去恐龍課程頁面看看<<<

發佈留言